2018 年上半年,国家档案局以2013年至2017年为期限,对副省级以上档案馆开展综合评价,以下为 2013年至 2017年北京市档案馆的档案编研工作的介绍。
一、2013年至2017年北京市档案编研成果概况
为了充分发挥档案信息服务社会的作用,北京市档案馆成立了档案编研策略实证研究课题组(以下简称为课题组)。课题组通过发放调查问卷、电话咨询及 网络调研等方式,对全国108家单位、北京市216家单 位进行了两次调研。截至 2017 年底,北京市共有 51 家市级单位报送档案编研成果 759 种。2013 年至 2017年期间,北京市18个公共档案馆(包括市档案馆、 市城市建设档案馆和16个区县档案馆)共计报送档案 编 研 成 果 595 种(图 1),占 全 市 编 研 成果总量 的78.39%。北京市有215家市属单位,市属一级单位(不 包括市档案馆和市委党史研究室)中,33个单位合计 报送档案编研成果164种(图2),占全市编研成果总量 的21.61%。
二、北京市档案编研成果的主要特点
根据北京市档案馆(室)档案编研工作基本情况, 课题组对两次调研结果及相关数据进行了整理汇总。从档案编研作品选题选材、加工编辑、印发形式、 服务对象及组织方式等方面进行系统分析,课题组总 结出北京市档案编研成果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主要特点。
(一)选题多样、覆盖面广 北京市档案编研成果选题广泛,涉及历史与现实、 重大事件与社会发展、人文与自然等各方面。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五类,即重大事件类、文化类、经济与城市 建设类、人物类、文化景观类。
重大事件类选题主要包括反映辛亥革命与五四运动、日本侵华罪行与中国人民抗日斗争、北平学生运动、北平和平解放,以及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与新中国成立等历史题材的作品。
文化类选题主要包括反映北京的会馆、寺庙、名 山名园、历史遗存与人文等方面题材的作品。例如, 北京市档案馆编辑出版的《北京的名园名山》《档案中 的北京文化》等书籍,全方位介绍北京社会、历史、文 化等方面情况,内容涉及北京思想传承、文化教育、文 物保护、社会风俗等。2014 年,北京市档案馆在河北 省及相关市档案局馆同行的协助下,采取田野调查的 方式,将馆藏档案文献与实地考证相结合,编辑出版 《京张铁路百年轨迹》,重新见证了京张铁路百年的历 史遗存情况。
经济与城市建设类选题主要包括反映金融银行、 经济恢复、城市建设等方面题材的作品。例如,《二十 世纪北京城市建设史料集》展现了 20 世纪北京城市 建设面貌的珍贵史料和历史照片。北京市城市建设 档案馆编辑的《北京城市简介》,以馆藏为基础,介绍 了北京市基础设施、科教文卫等各种事业的发展。
人物类选题主要包括在北京生活过的相关人物活 动方面题材的作品。例如,东城区档案馆与专家学者 合作编辑的《生正逢时——清皇族后裔金毓嶂口述家 族史》,以口述史的形式,将爱新觉罗家族成员及金毓 嶂本人的往事和经历娓娓道来,较为详细地反映了党 和政府对清皇族后裔的亲切关怀。
文化景观类选题主要包括反映风土人情和自然景观方面的作品。
(二)编研成果以一、二次编研为主,多为内部印发
档案编研成果根据揭示档案内容的程度或加工深度不同,可以划分为一次、二次、三次档案编研成果。 课题组对调研汇总的 759 种档案编研成果,按照加工 程度进行划分,其中一次档案编研成果共 513 种,占 67.6%;二次档案编研成果共204种,占26.8%;三次档 案编研成果共 42种,占 5.5%。一次、二次档案编研成 果合计718 种,占94.6%。
(三)编研成果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各级各类机关或 单位及专家学者 从北京市档案馆和各有关单位报送的档案编研 成果主题和利用情况来分析,北京市档案编研成果 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各级各类党政机关或单位及专家 学者,服务于社会公众的编研成果较少,这主要是由国家档案馆和单位档案室的资源与利用需求所决定 的。
(四)编研成果的组织方式采取自编与合编相结 合,以自编为主 根据对调研结果的分析发现,档案编研成果由档 案部门自编的 687 种,占 90.51%;由档案部门与相关 部门合编或其他档案部门合编的 72种,占 9.49%。虽 然合编的档案编研成果占比较少,但其对于提高档案 编研成果的含金量,扩大档案编研成果的社会影响力作用很大。